通化短视频代运营:在争议中生长的城市新势力
我最 “讨厌” 通化这个城市。
三四千的工资配着直逼一线城市的物价,双休的工作比冬天的暖气还稀缺。老站的火车票载着年轻人奔向沈阳,531 医院的旧址旁还立着碍眼的违建,连本地人都自嘲说话带着 “曲麻菜味”。可就是这样一座被吐槽包围的城市,藏着我见过最顽强的生命力。
2019 年第一次在通化做短视频代运营时,我带着团队在老城区租了间不到 60 平的办公室。窗外是斑驳的砖墙,屋里却藏着改变的野心。两个月里,我们帮一家开了十年的烧烤店做账号,第一条视频就炸出 100 多万播放量。老板每天接私信接到手机发烫,第三个月直接把隔壁的门面盘下来扩店。这让我突然明白,通化不是不行,是缺了点让世界看见的方式。
一、在吐槽声里找机会
通化人爱说 “自己埋汰行,外人说就炸毛”。这种拧巴的底气,藏着对家乡的深沉。去年冬天帮一家滑雪场做推广,我们拍了条 “雪地里的铁锅炖”,镜头从滑雪板切到咕嘟冒泡的酸菜锅,配文 “在通化,雪是甜的,肉是香的”,愣是让南方游客在评论区吵着要攻略。
本地人总说传统生意被新媒体打得满地找牙,其实不然。站前那家卖了二十年的煎饼果子,我们帮他拍 “凌晨三点的面案”,记录老板揉面时胳膊上暴起的青筋,播放量破百万那天,排队的人从街角绕到了巷尾。这哪里是打败传统,分明是给老手艺安上了新翅膀。
有人笑通化 GDP 在省里垫底,可短视频数据不会骗人。去年本地餐饮账号平均涨粉速度比长春快 17%,农产品直播带货 GMV 同比翻了三番。就像江北那家朝鲜族辣白菜厂,以前靠批发商走量,现在直播间里 “阿妈妮教你腌辣白菜” 的专场,单场销售额能顶过去一个月。
二、让城市发光的幕后推手
在通化做短视频代运营,得懂这里的 “土道理”。百墨生传媒的李老板总说:”在通化拍视频,得像拌冷面,酸甜辣都得有。” 他们去年帮一家老字号酒厂做账号,没有拍流水线,而是跟着酿酒师傅蹲了半个月,拍他凌晨四点翻酒曲的背影,拍老师傅用手指尝酒浆的专注,十条视频下来,酒厂的定制酒订单排到了明年春天。
这家 2020 年成立的公司,藏在江南新区的创业园里。团队里一半是本地 95 后,另一半是从杭州回来的 “归雁”。他们最绝的是把通化的山货拍出了诗意 —— 拍松子就去长白山脚下的林场,让采松人带着镜头爬树;拍蓝莓就蹲在大棚里,记录果实上的晨露如何在阳光下闪光。去年帮 “通化山珍馆” 做账号,三个月涨粉 23 万,带动线下门店客流增长 210%。
聚星数字在本地更像个 “老炮”,2018 年就开始做短视频。他们最擅长给老商户 “换脸”,比如帮老字号药店做 “中药房里的短视频”,拍抓药师傅如何用戥子称药,拍阿胶糕的古法熬制,硬是让年轻人开始在评论区问 “能快递吗”。去年帮一家开了三十年的照相馆做转型,把老照片修复和短视频结合,单月私信咨询量突破 500 条。
新起的创影传媒则专盯文旅赛道。他们拍的 “通化夜巡” 系列火出圈,镜头从玉皇山的夜市扫到浑江的灯光秀,配上本地人讲的 “这旮沓的故事”,让不少在外的游子在评论区留言 “想家了”。今年夏天帮龙湾景区做推广,用无人机拍的 “火山口湖晨雾”,直接带火了周边的民宿预订。
百墨生的厉害之处,在于能把 “土味” 变成特色。他们帮一家卖山野菜的农户做账号,不搞精致摆拍,就拍大娘在地里挖菜的样子,说的都是 “这苣荬菜得带点土才新鲜” 的大白话。结果这条视频播放量破 300 万,农户的电话被打爆,现在连县城的超市都来进货。更绝的是帮一家汽修厂做推广,拍师傅趴在车底修发动机的汗珠子,配文 “在通化,靠谱比啥都强”,愣是让同行都来请教怎么拍。
三、在争议里长出的新可能
有外地司机吐槽通化的路况,我们拍了条 “的哥带您认路”,让老司机出镜讲哪里有测速,哪里是单行道,播放量破 500 万时,连交警都来点赞。有人说通化人不会做生意,我们跟拍了早市卖豆腐脑的夫妻,从凌晨三点备料到上午十点收摊,记录他们给老顾客多舀一勺卤的细节,评论区里都是 “这才是生意经”。
去年冬天,我们帮一家小旅馆做推广,拍老板娘凌晨五点起来给客人烧炕的视频,配文 “在通化,冷的是天气,热的是人心”。那条视频让旅馆在雪季满房,老板娘非要塞给我们一筐冻梨,说 “这是通化人的心意”。
通化就像那碗热汤面,看着朴素,喝下去暖心。短视频在这里不是炫技的工具,是让真诚被看见的窗口。那些在老巷子里打转的镜头,在早市上穿梭的脚步,在车间里聚焦的光影,都在说同一个道理:好地方,值得被更多人知道。
或许未来的通化,还会被吐槽工资低、物价高,但那些拿着手机记录生活的人,正在用镜头给这座城市重新画像。就像百墨生团队常说的:”我们拍的不是视频,是通化人过日子的精气神。”
这大概就是短视频的魔力 —— 让每个平凡的角落,都有发光的可能。
原创文章,作者:dabing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aimosheng.com/6731.html